“中華”牌始創(chuàng)于50年代初,它一問世就以優(yōu)良的品質蜚聲界,由于當時全國保上海,上海保“中華”煙的形勢和“中華”產量較少的事實,使得“中華”煙起初有充足的原料供應作保證,難度不在配方,而在于落后的生產設備和落后的生產工藝上。當時制絲車間對加工工藝參數的控制和摻和的均勻性成為了“中華”煙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在當時的情況下,煙廠職工憑著高度的責任心和豐富的經驗,確保了“中華”煙的內在質量。到了八、九十年代,隨著煙廠技改的進行,國外的先進設備不斷引進,工藝設備上小改小革的不斷涌現,生產自動化程度和精度不斷提高,工藝問題得以解決,但隨之帶來的是配方上難度加大。
卷煙是特殊消費品,“中華”牌卷煙的特殊性體現得尤為深刻,頗值得回憶。一是在五六十年代,“中華”牌卷煙是我國政府用于招待中外賓客的指定牌號,外交部門每年向上海卷煙廠定購一批“中華”牌卷煙,主要規(guī)格是五十支聽裝和二十支軟包裝,既用于國內接待又分發(fā)到中國駐外使館招待來賓。為了運輸方便并確?!爸腥A”牌卷煙品質及口感,包裝要求特別講究,如“中華”牌軟包每十條用鍍鋅鐵盒密封抽氧真空,每十只鐵盒套裝木箱用鐵皮緊固,供駐外使館使用一年。二是“中華”牌卷煙出口始于1954年,受到海外華僑和華人的喜愛,最早的客戶是香港德信行和澳門信中行,六七十年代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中華”牌卷煙也是供不應求,到目前為止“中華”牌卷煙出口份額仍占國內出口卷煙首位。三是“中華”特制聽裝卷煙曾作為禮品贈送給東歐,每年一千聽。四是1968年起中國民航總局向上海卷煙廠定制硬盒十支裝與硬盒五支裝“中華”煙作為乘坐中國民航航班紀念品,贈送給中外乘客,1978年終止,歷時十一年。五是“中華”牌卷煙長期作為商品進入外輪供應公司、友誼商店和華僑商店。由于“中華”煙生產數量有限,市場上難以買到,外賓、華僑與海員在國內購買“中華”牌卷煙需用外幣或外匯到外輪友誼或華僑商店購買,被稱為卷煙。直至中國總公司成立,卷煙納入省市計劃才逐漸淡化。
從1965至1967年,“中華”牌卷煙就出口香港市場。1985年,上海進出口公司成立后的年出口820件“中華”牌等滬產卷煙,創(chuàng)匯11萬美元,以后逐年上升,1992年出口295520件,創(chuàng)匯3991萬美元,出口地區(qū)擴大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為國家賺取了不少外匯,同時也為上海卷煙廠引進國際先進卷煙設備提供了充足的外匯儲備。
我們生產的中華牌卷煙主要是傳統(tǒng)的烤煙型卷煙,在八十年代,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國家專賣局提出要發(fā)展混合型卷煙。當時就研制開發(fā)了中華牌混合型卷煙,使中華品牌的卷煙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