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從人類生活的開始而不是工業革命之后才產生的。博物館中文化性收藏品,其作者當時并未被稱為設計師,但他們卻是真正的設計者。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都產生于設計,我們能通過當時的設計看到當時的文化。所以大家的責任重大,設計師是在進行一種文化活動,把設計推向未來,有人認為,設計師改變的只是景觀,而我不這樣看,我認為設計師是在改變世界,這是兩個概念。
設計存在著兩種手段:①對現有的產品進行標準的改變。如批汽車出來后,可讓其更好看、更好用。但在第三代、第四代直至以后,這種改變將越來越難。②打破現有的標準,用獨創的方式,形成新的標準,為人接受。如汽車的問題:一個產品的結構性與使用者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如:汽車剛發明時沒有燈,當時法律上規定,一個車在跑時,需前后各一人拿著燈跟著跑。這就要求車上裝燈,要求必須有電源,然而發動機又太小了。后來,用電來啟動,就解決了發動機的發動問題。條件的變化給設計師帶來新的可行性。車體的外觀,不完全是為了好看,而是空氣動力學的要求決定的。如以前車體是由鍛打工人手工打造,通過板金來支撐車殼。而隨著自動控制的運用,車殼完全由自身的結構支撐起來,從而對車身的設計提供了至少兩種以上的選擇。車身的設計受流體力學的影響,后來由于新技術、新工藝的形成,對其也產生了影響。如:沖壓成型、拉伸成型為車體的多樣化創造了條件,也帶來很多的改變。從而使①、成本降低。②、無廢料。③、形態多樣化。1975年前后石油短缺,使車身減小體積,這些都說明條件的變化對設計的影響。
工業設計分為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傳播設計、設計管理4類;包括造型設計、機械設計、電路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規劃、室內設計、建筑設計、UI設計、平面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動畫設計、展示設計、網站設計等。工業設計又稱工業產品設計學,工業設計涉及到心理學,社會學,美學,人機工程學,機械構造,攝影,色彩學等。工業發展和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工業設計,與其它藝術、生產活動、工藝制作等都有明顯不同,它是各種學科、技術和審美觀念的交叉產物。
形狀的簡化是為了丟棄形狀中無用的附加形狀。形狀的美感是與功能相關的,需要設計美學和工程美學來表現。每條線和每個塊都有其語義。任何額外的線條,體積和不合適的裝飾都是多余而沒有必要的粉飾,結果往往會導致過度設計的后果。形態的簡化應遵循設計理念。工業設計改善經濟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產品的工業設計使產品更具吸引力,客戶對產品的印象更深刻,購買力更強大,加速設計產業甚至其他行業的發展。經濟表現并不止于此。在許多情況下,工業設計帶來的不單是產品的購買力加大,它也帶來了相應的品牌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