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板按層數來分的話分為單面板,雙面板,和多層線路板三個大的分類。
首先是單面板,在基本的PCB上,零件集中在其中一面,導線則集中在另一面上。因為導線只出現在其中一面,所以就稱這種PCB叫作單面線路板。單面板通常制作簡單,造價低,但是缺點是無法應用于太復雜的產品上。
雙面板是單面板的延伸,當單層布線不能滿足電子產品的需要時,就要使用雙面板了。雙面都有覆銅有走線,并且可以通過過孔來導通兩層之間的線路,使之形成所需要的網絡連接。
多層板是指具有三層以上的導電圖形層與其間的絕緣材料以相隔層壓而成,且其間導電圖形按要求互連的印制板。多層線路板是電子信息技術向高速度、多功能、大容量、小體積、薄型化、輕量化方向發展的產物。
線路板按特性來分的話分為軟板(FPC),硬板(PCB),軟硬結合板(FPCB)。
帶程序的芯片
wifi顯微鏡進行電路板檢測
wifi顯微鏡進行電路板檢測
1.EPROM芯片一般不宜損壞.因這種芯片需要紫外光才能擦除掉程序, 故在測試中不會損壞程序.但有資料介紹:因制作芯片的材料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頭長了),即便不用也有可能損壞(主要指程序).所以要 盡可能給以備份.
2.EEPROM,SPROM等以及帶電池的RAM芯片,均極易破壞程序.這類芯片 是否在使用進行VI曲線掃描后,是否就破壞了程序,還未有定論.盡管如此,同仁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還是小心為妙.筆者曾經做過 多次試驗,可能大的原因是:檢修工具(如測試儀,電烙鐵等)的外殼漏電 所致.
3.對于電路板上帶有電池的芯片不要輕易將其從板上拆下來.
根據電路板的設計不同,價格會因為電路板的材料,電路板的層數,電路板的尺寸,每次生產的數量,生產的工藝,小的線寬線距,小的孔徑以及孔的數量,特殊工藝等要求來決定.行業內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來計算價格:
1,按尺寸計算價格(對于樣品小批量適用)
生產商會根據不同的電路板層數,不同的工藝給出每平方厘米的單價,客戶只需要把電路板的尺寸換成厘米然后乘以每平方厘米單價就能得出所要生產的電路板的單價.這種計算方式對于普通工藝的電路板來說是很適用的,既方便生產商也方便采購商.以下是舉例說明:
例如某生產廠定價單面板,FR-4材料,10-20平方米的訂單,單價為0.04元/平方厘米,這時如果采購商的電路板尺寸是10*10CM,生產的數量是1000-2000塊,就剛好符合這個標準,單價就等于10*10*0.04=4元一塊.
2,按成本精細化計算價格(對于大批量適用)
因為電路板的原材料是覆銅板,生產覆銅板的工廠定了一些固定的尺寸在市場上銷售,常見的有915MM*1220MM(36"*48");940MM*1245MM(37"*49");1020MM*1220MM(40"*48");1067mm*1220mm(42"*48");1042MM*1245MM(41"49");1093MM*1245MM(43"*49");生產商會根據所要生產的電路板的材料,層數,工藝,數量等參數計算出此批電路板的覆銅板利用率,從而算出材料成本,舉例來說就是你生產一塊100*100MM的電路板,工廠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他可能會拼成100*4和100*5的大塊板來生產,這其中他們還需要加一些間距和板邊用于方便生產,一般鑼板的間距留2MM,板邊留8-20MM,然后形成的大塊板在原材料的尺寸中來切割,這里如果剛好切割,沒有什么多余的板,就是利用率化.算出利用就只是其中的一步,還要算鉆孔費,看看有多少個孔,小的孔多大,一張大板有多少個孔,還要根據板子里的走線來算出電鍍銅的成本等每個小工藝的成本,后加上每個公司平均的人工費,損耗率,利潤率,營銷費用,后把這個總的費用除以一大塊原材料里能生產多少個小板,得出小板的單價.這個過程非常復雜,需要有專人來做,一般報價都要幾個小時以上.
3,在線計價器
由于電路板的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普通的采購商對于供應商的報價過程也不懂,往往要得到一個價格需要花很久的時間,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會因為想了解一個電路板的價格,把個人的聯絡信息交給了工廠帶來后續的不斷推銷騷擾.已有很多公司開始在自己的網站上建一個電路板計價程序,通過一些規則,讓客戶自由計算價格.對于不懂PCB的人也能輕松計算出PCB的價格.
單面板
Single-Sided Boards
我們剛剛提到過,所以我們就稱這種PCB叫作單面板(Single-sided)。因為單面板在設計線路上有許多嚴格的限制(因為只有一面,布線間不能交*而必須繞獨自的路徑),所以只有早期的電路才使用這類的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