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楠陰沉木材質的骨灰盒。這個具體要看家屬個人的喜好了,有人喜歡偏紅色的大紅酸枝,有人喜歡金黃色的金絲楠木,還有人喜歡黃金樟木。這些名貴的木材做成的骨灰盒,個人比較傾向于金絲楠陰沉木。金絲楠陰沉木做成的骨灰盒沉穩厚重,耐腐耐酸耐潮濕,具有很好的保護骨灰的作用。
殯葬改革了這么多年,之所以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是因為政策有失偏頗、至少是不夠的。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大部分農村人口都將變為城鎮人口,而作為城鎮基本設施的公墓建設并沒有到位,很多人是不得已才亂埋亂葬的。要想有效解決亂埋亂葬浪費土地破壞環境這一我國當前殯葬事業中的主要問題,就必須將殯葬管理的方針明確地定位為“實行集中安葬”,具體做法是:政府建設一些公益性公墓,再批準民間建設一些經營性陵園作為補充,嚴禁在合法的公墓陵園之外埋葬遺體或骨灰。這才是殯葬改革中“葬”的部分所要改的。
什么是“喪葬陋俗”?
我們再來看看《殯葬管理條例》第二條【管理方針】里的第二個內容“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這雖然也包括了“葬”,但主要還是針對“殯”的,也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否定性的“革除喪葬陋俗”,二是肯定性的“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那么什么又是“喪葬陋俗”呢?《殯葬管理條例》中并沒有具體而詳細的說明。
毋庸諱言,傳統文化中既有的、應該繼承的精華部分,又有腐朽的、應該摒棄的糟粕部分。但精華和糟粕都是由人的價值觀而論的,有的因人而異,有的因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很難一概而論。喪葬也不例外。中國古代社會雖然沒有直面死亡(包括宗教)的傳統,但還是有著一整套比較完整的喪葬習俗的。可惜至少有三個因素使得中國的傳統喪葬習俗不能正常地繼續發展下去。一是以文化大革命為代表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割斷了傳統,使傳統出現了長期的斷代;二是改革開放以來,“開放”使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帶來了很多新的東西沖擊了中國傳統文化;三是數以億計的人口大移動的中國鄉鎮化運動,使得農耕時期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都已不能夠適應新時代的城鎮生活,所以就必須“改革”。
改革什么呢?殯葬的主要內容包括:(1)遺體處理的方式;(2)埋葬的方式;(3)祭祀的方式。關于“遺體的處理方式”,政府已經有了明確的政策“實行火葬,改革土葬”;而關于“埋葬的方式”,這本是和“遺體的處理方式”同等重要的大事,卻不知怎么被忽略了。從考古現場來看,自從人類形成了社會,就有了建公墓集中安葬的傾向,而有了城市和國家之后,這種傾向就更加明顯。現在人類有史以來規模的中國城鎮化運動正在進行中,建設公墓集中安葬勢在必行。應該馬上制定國策:“實行集中安葬,禁止亂埋亂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