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推知名腹針療法專家李松芝老師,自1986年開始從事醫(yī)療行業(yè)工作,2000年開始跟隨腹針專家鄭懷玉老師學習并應用腹針,2008年跟隨周嘉榮老師學習宗筋療法,深受啟發(fā),并將落藏思維應用到腹針當中,獲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2016年李松芝老師開始在中推教學授課,運用豐富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臨床技術,將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無私的傳播給社會,目前課程足跡遍布祖國南北,學員超過千人,受惠患者超過萬人。
▲腹針弟子合影(摘?。?/p>
何為腹針療法
腹針療法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在臍腹部施術,據傳統(tǒng)中醫(yī)辨證法思想立論而實施的一種全新、、穩(wěn)定、見效快且療效持久的臨床方法。
中醫(yī)的治未病思想,是醫(yī)者亦為中醫(yī)臨床學術思想的思想境界。疾病窗口期的醫(yī)療干預是腹部施術的核心思想和手段。人體所謂的“健康”,主要依賴人體自身的調節(jié)和修復功能能來達到陰陽調和的有序狀態(tài),醫(yī)者通過臍腹部母系統(tǒng)施術,內外感應來調動患者氣血調節(jié)其各臟腑組織器官盛衰以恢復健康,以形象比喻之,腹針大夫尤如鋼琴“調音師”將不和諧的音符給調控過來,亦如宇宙間的一個導體(介質),是能量及信息傳遞的中轉站。
通過在腹部的施術來全身性疾病是目前中醫(yī)領域中的一種獨特方法,臨床適應癥廣泛,見效快,療效持久,操作簡便。是所有已知臨床各種侵入性方法中,病患感覺痛苦最?。ㄉ趸驘o痛感)的微針療法,而其臨床效果則是其他療法無法比擬的。
腹部的神闕經絡調控系統(tǒng)
人之始生,生于臍與命門,乃為人體十二經脈生長,五臟六腑形成之根柢也,臍者,腎間之動氣也,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內走臟腑經絡,使百脈和暢,毛竅通達,上至泥丸,下至涌泉。臍帶是人體化生前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最縝密的“信息儲備”調控系統(tǒng),胚胎的形成是通過母體→臍帶→供給的氣血精微而成形的。在這一過程中臍帶不僅是供給營養(yǎng)的通道,而且會收集一些信息并儲備,適時調節(jié)控制各組織器官物質輸出補給,因此腹部的神闕經絡調控系統(tǒng)成形于胚胎期,此乃為我們人體經絡系統(tǒng)的母系統(tǒng)。
胎兒出生后這一早期的經絡系統(tǒng)雖不再利用。但其在人體腹壁淺層形成的早期經絡通道及其結構依然存在,并且隨著年齡增長自身信息儲備亦日趨豐滿。醫(yī)者通過臍腹部母系統(tǒng)施術,使之一步到位即“刺至病所”立起沉疴,病退人安。
腹針療法的特點及適應癥
1取效快
(臍周)腹部作為先天經絡系統(tǒng)的母系統(tǒng),儲存著我們先天體質的大量信息。同時腹部又是人體臟腑器官最多最集中,經過與集聚交會的經脈最廣泛,分布于此的腧穴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利用腹部的經絡來調控人體的臟腑機能其路徑最短,效應亦最快最直接,醫(yī)者通過臍腹部施術,猶如“源頭造池,閘門放水”。只要醫(yī)者臨床上辨證精,取穴準,組方合理,調治恰當,即能取得明顯效果。
2無痛
由于腹部解剖學特點—“腹部深似井”,醫(yī)者針刺腹部腧穴時入針較淺,離腹腔內臟腑器較遠,且腹部在施術時要求醫(yī)者一步到位刺至病所。與傳統(tǒng)針刺方法不同,患者無酸麻脹痛苦感覺。因此與其它針刺方法相對而言,病患更容易接受。這也是腹針療法的另一突出之特點及優(yōu)勢所在。
腹針療法臨床適應癥
1內因性疾病
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不調所致的疾病。例如:業(yè)障病、抑郁、焦慮、、情緒不穩(wěn)、急躁易怒等行為異常的諸癥候群。
2外因所導致的一些疾病
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太過所致的疾病。如:感冒、疫癘毒邪、浸淫瘡瘍、膿腫、風火丹毒、中風、頭風等。
3不內外因所導致的疾病
如:因勞逸不均、飲食不節(jié)、作息調攝不當、以至于產生的痰飲、淤血、結石、勞損、瘰疬痰核等。
腹針前
腹針后
4久病及里的慢性病
久病及里的慢性病,疑難雜癥及亞健康群體所表現(xiàn)的綜合癥候群。
5治未病
腹針最有效的乃為機體功能性疾病及部分器質性疾病。治未病又是腹針最突出的特點,卻能催生人的腎精及元陰元陽的再次釋放而煥發(fā)生機。
6經其他針灸方法效果不佳者
經其它針灸方法療效不佳者,亦為腹針的臨床適應癥的范疇,如下舉證:高血壓(繼發(fā)性)、心腦血管性疾病、Ⅱ型非胰島依賴型糖尿病、抑郁癥、耳聾、耳鳴、眼底出血、球后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先天性弱視、斜視、視網膜黃斑變性、肩周炎、頸腰椎病、截癱、強直性脊柱炎、更年期綜合征,以及由于內分泌失調引起的乳腺增生、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痛經、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肌癥、部分繼發(fā)性不孕、不育、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免疫功能下降引起的,易感、復感、過敏性鼻炎、腺樣體肥大、慢性、支氣管肺炎、過敏性支氣管、過敏性蕁麻疹、病毒或所致的感染、中風(包括面癱即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面部、黃褐斑、蝴蝶斑、生曬斑(光敏性皮炎)、、銀屑病、神經性皮炎、麥粒腫、急性流行性結膜炎(紅眼?。┑?;消化系統(tǒng)的一些疾患,如:急慢性胃炎、胃腸痙攣、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胃賁門失弛緩癥、阿斯伯格綜合征、小兒自閉癥、小兒腦癱等。
為什么古人治病使用針灸重于服藥?
我們的祖輩早在數(shù)千年前就提示吾等臨床大夫,治病時要遵循的原則——“一針、二灸、三服藥”,這說明了古人治病使用針灸重于服藥。為什么呢?我們只要深究中醫(yī)學的基本理論就不難明了: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經絡,是臟腑經氣運行的通道;臟腑,是人體生命活動之本?!秲冉洝诽崾荆骸叭艘蕴斓刂畾馍?,順四時之法成”,又說“氣者,人之根本者也”。又根據《內經》的總結,氣的運動形式,是升降出入,而人就是一個不斷表現(xiàn)升降出入氣化運動的生物體,其氣的升降出入與各臟腑組織能量的運行、精微物質的輸布等作用,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故《內經》指出:“百病生于氣”,意在表明病因為“氣”?!秲冉洝酚终f:“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等觀點,闡述了中醫(yī)學注重內在正氣盛衰的發(fā)病觀,同時也認為邪氣侵犯人體經久不去,也可導致人體正氣耗損而使病情加重。中醫(yī)防病治病的準則就是“扶正去邪”,針灸施術即符合上述的準則,又是最簡單、、快捷、有效的手段。
針灸師通過針灸刺激經絡特定腧穴,即可調節(jié)、調動臟腑經氣之運行,以至于中和理順身體環(huán)境,從而病體恢復健康。中藥的服藥,雖也是通過辯證組方,利用中藥的性味歸經,繼而達到調節(jié)經氣的目的。
次談“經絡”。人體的十二經脈分屬于五臟六腑(注一),而奇經八脈(任脈、督脈等)與十二經脈之間關系,猶如“江河湖泊”與“溝渠與水庫”的關系。
(腹針基礎方)
經絡不但是人體之“氣”運行的通道,同時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駭,以及所絡屬的外部器官(七竅)與皮毛等,聯(lián)絡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臍腹部的先天經絡母系統(tǒng)與后天形成的經絡系統(tǒng)在腹部形成了龐大有序的互聯(lián)網絡,并在此形成許多疾病信息感應點,所以在腹部施術適當?shù)卮碳は嚓P腧穴,即可調節(jié)全身經脈之氣血運行,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針法操作)
專家簡介
李松芝:執(zhí)業(yè)醫(yī)師、主任醫(yī)師,曾執(zhí)業(yè)于黑龍江省鶴崗市人民醫(yī)院(三甲),現(xiàn)致力于傳承與傳播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與文化。李松芝老師自1986年開始從事醫(yī)療行業(yè)工作,2000年開始跟隨腹針專家鄭懷玉老師學習并應用腹針,2008年跟隨周嘉榮老師學習宗筋療法,深受啟發(fā),并將宗筋的落藏理論應用到腹針當中,獲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2016年開始在中國針灸推拿協(xié)會教學授課,將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與所得無私的傳播給社會。
1
課程主講內容是什么?
